大型仪器设备是高校重要的办学资源,也是高校开展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础。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是合理配置资源、充分挖掘仪器设备潜能的重要举措。
学校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充分释放仪器设备潜能,按照“强化统筹、优化结构、持续改革、内涵发展”的总体思路,创新机制,跨越传统“门禁管理”模式,依托学校优势学科、整合优质资源,树立典型,先试先行。以地质学系试点运行为先导,以化材学院和生科学院为两翼进一步探索运行模式,融合新机制、创新新模式。
根据前期试点经验,2021年1月学校制定出台了《西北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西大发﹝2021﹞1号),并于2021年6月将推进优质实验室资源共建共享列入我校“十四五”公共服务平台与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中,完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大型仪器共建共享管理模式。
要共享,先共知。为了便于“想找的”用户准确快捷地查到“要找的”大型仪器,2021年12月,学校建成校级大型仪器网约共享平台,实现大型仪器设备查得到、约得上、用得成。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已取得了初步成效,进入稳定运行期。
随着共享工作推进,学校加大试点单位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建设力度,扩大共享覆盖范围,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以宽覆盖、齐聚力的态势连点成线,拓线成面。吸纳更多的用户和仪器设备参与,形成规模效应并进入运行的稳定期,实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良性循环。
2020年7月地质学系出台《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实验室共享发展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系发﹝2020﹞9号)文件及系列办法制度,践行大型仪器共享新模式。
地质学系现有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质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地质学系系直实验室三个教学科研平台。包括教学科研实验室79个,4个陈列室,总面积11205㎡;拥有100万以上大型仪器设备50台,高端显微镜174台,教学标本(薄片)10000多个(片),计算机和工作站40余台,专业软件20余套,教学模具1100多件。所有仪器设备和实验资源在满足本系需求的基础上,面向社会开放,使用率达90%以上,是地学领域重要的公共研究平台。
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基本实现平台化、组织化管理,承担了学科发展中基础保障的任务,资源在院系层面上形成了统筹。平台资源统一调配、专人管理,开放预约使用,集中维护,减少人员编制和空间建设需求,建立统一考核尺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地质学系落实配套政策,在用房分配、设备购置等资源配置方面优先向平台倾斜,鼓励和支持各二级实验室加入共享发展计划。
平台根据使用方向、经费来源、需求特点,针对不同用户,制定相应的优先政策和收费标准。其中地质学系系直实验室以“面向前沿、追求卓越、促进交叉、引领发展”为宗旨,满足校内外科研需求为总体目标,设置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地质学三个学科方向。聚焦资源能源勘探开发、黄土地质灾害、古气候与环境等关键科学问题,进行原创性研究,参与当代国际地学前沿竞争,引领地球科学发展新方向,为国家资源、能源、环境战略安全提供理论支撑。逐步形成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高新测试技术研发三大体系,建成具有西部特色的试验研究和技术创新中心。2020-2021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国内CSCD库)上发表论文34篇,SCI收录论文43篇。
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与分析测试研究中心是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建立的实验教学及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平台。中心现有实验室面积10160 ㎡,仪器设备2575台(件),其中包括600兆核磁共振波谱仪、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液态金属靶单晶X射线衍射仪、高效液相-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联用仪等大型科学仪器近百套,总资产近亿元人民币,建立涵盖化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多学科的开放共享仪器平台。
中心开放共享仪器平台采用线上预约、仪器预约群预约与线下预约多种方式相结合,在保障教学的前提下实现全中心的仪器完全开放共享。在仪器开放共享平台的支持下,科研方面,近两年中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项,获批省部级项目17项;发表SCI收录论文483篇,新增授权专利66件。教学方面,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2项,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项目2项,陕西省一流专业培育项目2项;获批2021年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化学拔尖学生培养基地;获批西北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建设项目10项,发表教学论文6篇。
中心现有专职实验技术人员20人,平均年龄34岁,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占95%,其中10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是一支充满朝气、基础扎实、团结进取的专业技术队伍。随着尖端仪器设备被不断引进,新模式、新办法、新机制的实施,有效地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潜力和创新能力,保障了教学科研的高质量发展。
生命科学学院公用平台实验室使用面积300余㎡,拥有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双通道调制叶绿素荧光仪、荧光成像系统、圆二色光谱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小动物活体光学三维成像系统等大型仪器设备40余台,可面向学院、学校和校外提供全天24小时的预约使用服务。
共用平台的仪器设备均由学院专人管理、维护,开展有偿服务,根据每台仪器在整个生命周期运行成本和市场规律,按照学院、学校和校外3个层面制定合理的开放服务收费标准,利用服务收入反哺开放共享管理,使平台能够利用服务收入支撑仪器设备运行成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共享模式。依托公共平台实现仪器设备资源高效利用,提高共享管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教学、科研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学校坚持校外拓展并重与校内挖潜,将20万元以上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纳入陕西省大型科学仪器共享服务平台,助力资源共享效益最大化。加强资产管理和大型仪器开放共享工作协同推进,为深入推进大型科研设施向社会开放打下坚实基础。
学校本着务实、实效、分阶段、分批次的原则,搭建大型仪器网约共享平台,首批290余台大型仪器设备(占学校可共享贵重仪器设备60%以上)现已配置完成,通过集约化建设,充分释放仪器潜能,使仪器设备资源在校内获得充分共享开放,发挥仪器设备优势,在资源相对约束的条件下充分挖掘实验室潜能, 推动学校大型仪器设备和有利条件的共建共享,逐步使其向规范化、科学化、效益化、信息化方向发展。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凝聚资源,不断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机制和运行模式,持续拓宽网约共享平台覆盖范围,建设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公共服务平台,强化顶层设计与过程管理,兼顾科教育人与投资收益,激发单位、个人和设备的潜能,让存量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推动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和地方经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