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 平台风采 ||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更新时间:2020-07-06 10:34 作者: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处 点击量:
新时代呼唤新文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新平台构建,“新文科”实验体系创新体现在文科融合新增长点和传统专业、课程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快速迭新。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是国家“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搭建“实验室+”育人新模式。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前身是“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室”,是国内高校中最早建设的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基础实验室。2009年被批准为陕西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12年通过教育部验收,成为全国文综组考古类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
中心依托考古学(A+学科)与文物保护学,利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唐仲英文化遗产保护实验室等技术平台,以实验与实践教学为中心,培养和培训多技能、高素质文化遗产类专门人才的实验教学机构。中心实验面积4070㎡,仪器设备4448台套,总值达3169余万元。拥有文物分析、文物修复技术、砖石质文物实验室等13个专题实验分室、1个古代人骨标本库以及25个校外实习基地。
中心架构
针对交叉学科的特点,中心依托西北大学综合学科与丝绸之路文物等资源优势,旨在培养创新研究型、综合交叉型和专业技能型等多种专业人才类型。通过引育并举多种方式建设中心队伍,现有专职人员60人,兼职人员21人,其中高级职称34人,海外经历28人,学缘结构合理,专业素质优良,专业教师队伍规模居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之首。自“十二五”建设以来,逐步形成了7个方向教学科研团队。
在实验实践方面,增加综合实习时间,扩充综合实践内容,建立多个实习基地,充分发挥“三位一体”的学科特色,联合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田野考古实践,多学科、多专业在实践过程中成效凸显;针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基本常识的欠缺,进行系列教学改革,开设多门实践、实验课程,如字纸文物修复、艺术史、古代酿酒工艺等。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中心逐步建立了“五结合、四层次、三效应”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于2012年获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该体系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步较早,成效显著,已在高校和文化遗产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
“五、四、三”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开设实验课程20门,实验项目94个,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
2018年12月,建成国内首个沉浸式考古虚拟教学实验室。沉浸式考古虚拟互动体验教学系统专门为考古学科的学生教学设计开发,在三维虚拟仿真情境下培养、训练学生观察、分析和判断各类考古遗迹特征的能力,学习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的基本流程与方法,通过模拟操作使学生真正在参加考古实践前掌握基本技能。虚拟现实在考古教育方面应用的最大优点还在于它绝对的安全性,不会因为操作失误造成文物损坏甚至人身安全事故,这是在考古学教学手段、方法和理念上的一次重大创新。
2019年,建设2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其中“新疆巴里坤石人子沟遗址GT1(中高台)田野考古实践虚拟仿真实验”获批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中心与全国二十余家考古文博单位签有合作协议,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全方位交流合作,与国内著名文物科研单位,如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等建立了密切联系渠道,在新疆哈密巴里坤县、陕西旬邑县先后建设了稳定的校外考古教学科研基地。未来将依托基地进行多学科、全方位的考古工作,形成研究理念先进、教学过程扎实、育人效果显著的综合性实验实践基地。
学校先后与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和陕西省文物局联合成立了文物保护修复学院。文物保护修复学院整合多方资源,形成合力,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逐步满足新时期下国家对文物保护人才的需要。
2019年,同吐鲁番学研究院签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吐鲁番学研究院合作意向书》,并举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学科研合作基地”揭牌仪式。
中心不断加强国际化交流,分别在双语课程、国外专家短期授课、开设世界考古系列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聘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罗泰教授;邀请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考古学院院长苏·汉密尔顿教授、国际知名植物考古学家傅稻镰教授等专家为本科生授课。
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合作成立“NWU-UCL丝绸之路考古遗产研究中心”,优势互补,将引领丝绸之路考古和遗产研究的方向,成为卓越的国际考古学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与国际丝绸之路考古研究的重镇。
2019年,来自奥地利、印度、蒙古国和中国的23名师生参加了为期两周的文物保护修复研究生国际暑期学校,将西北大学的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增强了国际影响。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将继续坚持文理兼收、人文跨学科交叉融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针,与校内相关学科和国内外大学及研究机构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培养更多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领域的专业人才。
“筚路蓝缕、玉汝于成”,学校“实验室+”平台建设将有效促进专业研究创新和学科交叉融合,持续强化技术型、复合型、专家型优质人才培养,通过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多维培养模式,积极推进综合性广、专业性强、覆盖面宽的“实验室+”平台建设,形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新体系,努力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生为本”学分制改革和社会服务中彰显工匠精神、弘扬科学精神。
素材来源/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编 辑 / 牛 耕 吴荣芳 责 编 / 冷 鑫 贾文涛